職場續航力警報:你是否已身陷「職業倦怠」?個人與組織的雙重挑戰與應對策略

職場續航力警報:你是否已身陷「職業倦怠」?個人與組織的雙重挑戰與應對策略

文章索引:
⋗職業倦怠是什麼?
⋗誰是高風險族群?解密你的潛在危機
⋗從個人到群體,雙方互助共創企業發展
⋗常見問題(FAQ)

 

職業倦怠是什麼?

職業倦怠(Burnout)並非單純的疲勞,它是一個由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於19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長期工作壓力導致的身心耗竭狀態。隨後,著名學者Christina Maslach及其同事進一步發展,將其定義為一個包含三大核心特徵的多維度綜合症候群,並發展出廣泛使用的職業倦怠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量表:

  • 情緒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感到情緒和身體能量被耗盡,無法再付出更多。
  • 去個人化/冷漠 (Depersonalization/Cynicism): 對工作、服務對象或同事產生負面、疏離、冷淡甚至苛刻的態度。
  • 成就感降低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感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就感下降,對工作失去信心。

根據這些核心特徵與現實觀察,我們可以將職業倦怠區分為兩種主要表現形式:

 

顯性職業倦怠 (Overt Burnout)

這類職業倦怠表現外顯且易於察覺。個體可能出現明顯的情緒崩潰(如經常抱怨、易怒)、對工作產生強烈抗拒、效率急劇下降,甚至公開表達想離職的意願。其症狀通常較為劇烈,容易引起周遭人的關注與察覺。

 

隱性職業倦怠 (Covert Burnout)

這是一種更為內斂且不易察覺的職業倦怠狀態。個體可能表面上仍能完成工作,維持基本運作,但內心卻充滿麻木、低落、缺乏熱情與意義感。他們不再追求卓越,也減少了主動的投入,僅做份內事。近期廣泛討論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現象,正是隱性職業倦怠的行為表現之一。這類員工可能不會公開抱怨或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問題,而是默默地降低工作投入與情感連結,將精力轉向個人生活,成為職場中「盡職但不再投入」的一員,這正是隱性職業倦怠核心的特徵之一。

〈延伸閱讀:有了就加分!企業最愛10大人格特質大解析

 

誰是高風險族群?解密你的職業倦怠

隱性職業倦怠並非特定族群的專利,但某些產業特性、職位性質及個人特質確實會讓人更容易陷入其中。

 

職業倦怠高風險族群1. 高情緒勞動與服務導向的從業人員

需要頻繁與人互動、付出大量情緒且需面對負面情緒的產業,從業人員極易因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過度而疲憊。長期扮演「情緒管理者」的角色,壓抑真實情感,加上高壓與高要求,極易導致情感耗竭而職業倦怠。

〈延伸閱讀:高階主管必看!4種「高管專長整合清單」,解決企業內傷問題!

〈延伸閱讀:職場人際6大招!讓上司前輩變成好溝通的夥伴

 

職業倦怠高風險族群2. 工作性質高度重複、缺乏自主性與意義感者

有些工作內容重複性高、缺乏變化性,或是看不到直接的成果與貢獻,當缺乏挑戰性、自主權以及從工作中獲得成長或意義感的機會時,員工容易感到無聊、缺乏動力,進而產生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高風險族群3. 界線模糊與過度協作的工作模式

隨著科技發展,混合工作或遠端工作日益普及,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下班後仍不斷跳出的工作訊息、無止盡的線上會議,都可能導致個人時間被嚴重侵蝕,加劇心力交瘁。此外,在高度協作的團隊中,過多的溝通與會議也可能形成一種隱形壓力,進而導致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高風險族群4. 個人特質影響

  • 完美主義者: 傾向對自己設定過高標準,即使表現不錯也難以滿意,不斷追求完美導致身心俱疲。
  • 高責任感者: 習慣把所有責任攬在身上,即使感到吃力也不輕易求助,最終導致透支。
  • 不懂拒絕者: 無法對額外的工作或他人的請求說不,導致工作量超載,身心負荷過重。

〈延伸閱讀:「𝐌𝐁𝐓𝐈」超人氣測驗!16型人格看看你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

〈延伸閱讀:情緒覺察:兩個Q做得好,職場升遷三級跳!

 

從個人到群體,雙方互助共創企業發展

職業倦怠對個人職涯與組織發展的雙重影響絕不僅是單純的個人問題它會像漣漪般擴散,對個人在職場上的發展以及組織的運營發展都造成深遠影響,我們將從兩個面向來看,人才與組織間如何互助合作,減緩職業倦怠的負面影響。

 

1. 多點觀察,敏銳識別現象

  • 個人: 透過工具(如情緒日誌)檢視自我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與強度。透過對自己的觀察,深究「為什麼」會這樣,挖掘出最底層的職業倦怠原因——是工作內容、技能的落差、人際關係、薪酬,還是個人價值觀的衝突?客觀地釐清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 管理者: 需保持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員工的日常狀態。當察覺到工作效率下降、情緒低落、參與度降低等異樣時,應能敏銳地觀察出來,並適時地表達關心與支持。早期發現職業倦怠,早期介入。

〈延伸閱讀:如何成為一位高EQ主管?

 

2. 找到彼此心流的合作模式,促進深度溝通

  • 個人: 思考工作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自主權、個人成就、受到讚賞,或是其他因素?即使工作內容無法立刻改變,試著從中尋找其對個人成長、團隊貢獻或企業價值的連結點,從不同角度重新建構工作意義,有意識地引導自己進入「心流」狀態,提升投入感,避免職業倦怠的出現。
  • 管理者: 建立聚焦於傾聽的 1-on-1 對話模式。在對話過程中,放下評斷,真心傾聽員工的想法、他們想做的事情,以及他們需要什麼資源和支持。這執行起來並不易,因大家共識的第一目標可能是業績、效率等等,我們的用意是為彼此多一個開放且安心的溝通的管道,了解彼此真實的想法,提升共識、減緩共事的摩擦。

〈延伸閱讀:對職涯方向感到迷茫?從建立職涯規劃定錨你的職涯航向

〈延伸閱讀:在提升「說服力」之前,你應該養成這6項特質!

 

3. 關注學習與成長,持續注入活力

  • 個人: 投入時間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不僅能為你的職涯加值,也能為工作帶來新鮮感,打開職涯新視野與機會。持續的學習與進步,是抵禦職業倦怠、維持動力的方式之一。
  • 管理者: 管理者通常兼具專業領域與管理能力,本次聚焦在管理能力。透過多方學習、交流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員工、從溝通中傾聽與關心,有助於打造信任感與開放的環境。當員工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創建一群有共同目標、願意一起完成任務的團隊。

〈延伸閱讀:如何在團隊中有效溝通? 5種方法建立卓越團隊

〈延伸閱讀:想成為優秀主管? 這7點是你該具備的能力和特質

 

職業倦怠常見問題(FAQ)

Q1:如果我感覺自己有職業倦怠,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初步評估?

A1: 您可以嘗試以下幾類工具進行自我覺察:

  • 情緒日誌 App 或筆記本: 記錄每日情緒波動、壓力源及應對方式,幫助識別模式。
  • 精力追蹤 App: 觀察一天中哪個時段精力充沛、哪個時段疲憊,分析可能原因。
  • 線上心理量表: 部分心理健康或職涯網站會提供簡單的職業倦怠或壓力評估量表,雖非專業診斷,但能提供初步參考。

 

Q2:我需要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嗎?什麼時候該考慮?

A2: 如果您發現情緒困擾持續且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現或人際關係,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諮商師能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支持與職業倦怠應對策略。

 

Q3:企業內部有什麼資源可運用嗎?

A3: 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是許多企業提供給員工的一項福利,旨在協助員工處理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包括心理健康、壓力管理、職涯諮詢、法律、財務等問題。EAP 通常由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確保高度保密性,您的職業倦怠諮詢內容不會透露給公司。您可以向公司人資部門查詢是否有 EAP 服務,並了解其使用方式。

 

結語:擺脫職業倦怠,重拾職場續航力

職業倦怠是一個普遍的職場現象,它不僅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威脅企業的永續發展。然而,透過個人主動的覺察與調適,並結合組織的支持,我們有能力共同面對並緩解其負面影響。如果你在職涯旅程中感到迷惘或身陷倦怠,尋求外部專業協助是個有效的途徑。IMC精英集團除了提供多元服務,也為中高階人才提供「企業教練」與「職涯諮詢」。我們的專業顧問能協助你釐清目標,找回工作的熱情與續航力。無論是尋求轉職、職涯規劃,或是想突破現狀,IMC精英集團都是你信賴的夥伴。歡迎與我們聯繫,一起啟動你的職場新篇章!

〈延伸閱讀:勇敢面對職場挑戰:給新鮮人的10句話

〈延伸閱讀:企業請知悉!留住關鍵人才的3大觀念及4大關鍵

 

*參考文獻與書籍資料:

  • 職業倦怠定義與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Christina Maslach, Susan E. Jackson, & Michael P. Leiter,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職業倦怠的概念與其衡量工具,Maslach教授是此領域的權威。
  • 心流理論 (Flow Theor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闡述了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與投入感的重要性。
  • 正念 (Mindfulness): Jon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正念減壓的應用與益處。
  • 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探討服務業中情緒管理的壓力和影響。
  • 員工協助方案 (EAP): 一般人力資源管理與心理學相關書籍中會提及,其核心概念是提供員工外部專業協助,並強調保密性。如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A Modern Approach to Workplace Well-being by Masi & Cooper。
  • 價值觀與意義: Viktor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強調尋找生命意義對於克服困境的重要性,這也延伸至職業意義的探討。
  • 時間管理與效率: David Allen,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提供一套管理工作與生活的方法論,有助於減少壓力與提升效率。
  • 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此概念主要源於2022年社群媒體上的討論與職場現象觀察,目前學術界尚在深入研究其定義與影響,但已成為當代職場文化的重要表徵。

註: 文中提及的 App 僅為工具範例,並非背書或推薦特定產品。建議使用者可依自身需求搜尋並選擇合適工具。

相關分類文章